论文编辑承熙
北方的大自然不仅辽阔、辽阔、一望无际,但在热爱观察大自然的欧阳挺看来,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色鲜艳的草木和鲜花,充满了不知疲倦的鸟鸣声。掠过的,是形态各异、形态各异的云,生动、明亮、柔和、细腻。
这就是她在《北方有树》一书中献给读者的北方,这本书是她用多年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写成的。
和很多人一样,欧阳挺对自然有着本能、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一个雾蒙蒙的冬日,读约翰缪尔的《一个夏天的翻山越岭》,舒缓了我有些郁闷的心灵。缪尔的文笔很优美,书中的小生灵善良而充满爱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深深的热爱。
通过这件事,她从一个肤浅的爱好者成长为一名积极分子,并决定离开书房去真正观察、识别、学习和记录她周围的自然景观。
她的观察和记录并不肤浅,读者会对她渊博的自然历史知识和准确的描述感到惊讶。例如,她讲了树芽的结构,如何区分和描述不同鸟类的叫声,如何详细区分花朵的雄蕊,以及植物的习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的文字让人想起西方古典自然文学的传承,将从自然中获得的观察、体验和思考,通过柔和、细腻、朴素、内敛的文学成果呈现给世人。读者讲故事。
她写了北京几大植物园、公园里的时令花卉,写了去城市边缘的山里、湿地看到的鸟儿,写了巷子里、后院里的树木。天上飘浮的云看似平常,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奥的学,即使你生活在大城市,观察大自然也会让你感觉这一切都可以在你身边完成,而不需要大量的能源或物质成本。走出去,重新发现周围环境的美丽。
正如她在评论中所说,“自然北京”……给人一种丰富的感觉,足以抚慰困在枯燥日常生活中的心灵。这种舒适是在微妙的层面上的,它安静、穿透、持久。”
《私人地理》与欧阳挺谈论自然与文学的话题。
《北方有树》,欧阳挺着,商业出版社,2021/1
澎湃新闻请介绍一下您的家乡库尔勒。那里的山峦和风景是否激发了您观察自然的兴趣?
欧阳挺其实有些自然爱好者或者自然作家会说,他们从小就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启迪和滋养。但对于我来说,小时候成长的自然环境其实是相当恶劣的。
我在南疆库尔勒长大,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靠近塔里木盆地。因此,自然环境比较干燥,具有沙漠型气候。我住在我父母工作的三层工厂里,位于瓜拉市郊区。这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我觉得它特别令人印象深刻。那里有人居住,有树木,还有一条河流。但绿洲之外就是广阔的戈壁荒野。
这就是为什么树木感觉更友好。我父亲那一代建工厂的时候,种了很多树作为防风林,有杨树、榆树、白杨树。胡杨树弯曲的树枝使其成为特别好的防风林。当我们长大的时候,他们已经成熟了,我们经常玩风衣。沙子旁边的灌木丛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野性。
库尔勒是沙漠绿洲资料图。
绿洲外面就是戈壁,我记得那里感觉非常干燥。但后来了解了一些植物之后,尤其是小时候,我想知道身边有什么植物,就在网上买了几本书来研究。”。这本书特别好,因为它是按地区分类的。其中一章是沙漠章节,里面有我小时候看到的植物。小时候,植物很干燥,颜色类似于盐——碱性土壤,绿色和白色的混合体。我以为是植物,直到看到照片才发现,花儿色缤纷,美丽极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一次并更好地了解他们。
澎湃新闻我在你的文章中看到,你更喜欢北方的自然风光。
欧阳挺很多人,尤其是喜欢植物的人,更喜欢南方。由于南方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更适合观察、识别、摄影。北方没有那么多,我的一些朋友冬天去南方看植物。
但我在新疆长大,大学毕业后仍然留在北京。我认为你生活的地方就是你应该爱的地方。
其实以前,当我对植物不太了解的时候,就觉得北京的绿化不太好,街道太宽,路边植物不多。但认识了植物之后,你就会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发现它的可爱。另外,每当我去北京的植物园和公园观察自然时,我都会看到那里的植物也比较丰富。
通向卧佛寺玻璃拱门的斜坡左侧的玉兰园里有高大的白玉兰,美极了,本文除资料照片外,所有照片均由欧阳挺拍摄。
我有一个南方朋友,她在南方出生、长大,现在住在北京。读完我的书后,她特意告诉我,北京有很多植物可以看,她想像我一样再次爱上北京。
而且北方的四个季节也分明。当我第一次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植物照片时,我的许多南方邻居都羡慕北方的四个不同的季节,我记得我认为北方荒凉的冬季景观对他们来说也很美丽。
以前觉得北方的冬天没什么可观察的,但最近我发现冬天是观察树冠形状特别好的时机。特别适合在落叶时观察。冬季也是看树芽的好时机,1月中旬到下旬,树木的花芽和叶芽开始膨大。
2018年10月下旬,在颐和园后面静谧的湖水里,在深秋的森林里,我感到“色、轮廓、纹理与我的眼睛产生共鸣”。
澎湃新闻我认为你需要积累很多小知识才能进行自然的观察,你是如何开始的?
欧阳挺首先,如果你有强烈的了解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离家近的地方开始。谢谢植物园。在豆瓣的“自然笔记”群里,有一位群员从一年3月份开始分享“南方园林花卉新闻”,并表示他的植物园里第一个开花的植物是金缕梅。关于所谓的“南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园。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去植物园了,那里的植物非常多,一长串,光看图片就知道它们的名字了。
大山桃子是我的最爱。
那时,我们只是拍了照片,然后回来对照植物图册进行检查。为您的本地植物购买植物手册是个好主意。事实上,很多城市的人们都在这样做,你可以查看专门的植物网站,甚至使用花卉识别应用程序。
我使用FlowerMate,它使用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信息。这个自我探究的过程是一个缓慢但良好的学习过程。
第二个是了解你周围的植物,我们周围的社区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树木。记得2015年春天看到很多蔷薇科植物开花,在国科网的物种日历上看到一篇关于蔷薇科植物鉴定的文章特别及时。在拍摄文章中的照片时,我观察了我家附近的所有玫瑰科植物。李子、梅花、桃子……从此我就基本总结了常见的蔷薇科植物。
粉红花双麦李子
读书对我也有很大帮助。我读到的一些早期自然文学作品主要描写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但也提到了一些物种。当时我并没有找所有的植物,而是总是找那些被多次提及的植物。还有约翰缪尔经常提到的内华达松和熊属。
后来我读了很多自然科学著作,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仔细阅读后,我能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它解释了叶子的形状是什么、叶子的宽度有多长以及测量单位是厘米,如果您想识别同一属的不同种类的植物,这非常有用。
刺猬果
澎湃新闻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逛北京的各个园林,你会不会觉得没什么可看的?
欧阳婷没有。去植物园的头两年,我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感觉我还没看够。尤其是每年的三、四、五月,北方的花开得特别茂盛,会掀起一场花风暴,用相机捕捉那些花,让我有一种猎人的感觉。
皱纹木瓜
每次这个花季去,都能拍到上次没看到的花,也想拍下来记录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所以每年春天我都忙不过来图片。看他们。已经有5、6年没见了,但每次去都感觉有什么东西没见过。
牡丹
虽然北京的这些公园现在对我来说就像老朋友一样熟悉,但有时我会发现我错过的东西,而我的朋友也会有新的发现,从而激发我的灵感。比如,我本来以为卫矛很常见,但去年秋天有朋友在植物园看到大花卫矛开花,觉得花是深红色的,特别漂亮,而且果实比一般的果实大。所以要学会用新的眼光看熟悉的地方。
澎湃新闻2020年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欧阳挺现在,除了花草树木,我也开始对杂草感兴趣了。我曾经读过理查德梅比的《杂草的故事》,他从人类文明与杂草纠葛的角度讲述了杂草的历史。于是我也对杂草产生了兴趣,想要更多地了解它们。
去年春天到秋天我去过圆明园好几次,九洲景区人很少,管理人员也没有清除很多杂草,所以基本处于野生状态。我知道那里有很多杂草和野花,而且很丰富,我积累了很多信息,我想写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好东西。
森林天竺葵
2020年冬天我也去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听说在湿地里发现了被称为大熊猫的国泰鸟,观察了大约3到4个月。本来想碰碰运气,没想到因为周末人太多,不但没有看到极光乌鸦,连冬天常见的鸟类都没有看到,比如银喉乌鸦。长尾山雀消失了。
鸟妈妈回来了,嘴里叼着一只虫子。
红头莺喜欢在芦苇中筑巢,如果你稍微考虑一下鸟类,你就不应该砍掉花园或湿地里所有枯萎、干燥的芦苇。一个冬天。越冬鸟类几乎消失了。
野鸭也需要芦苇床
而且,冬天的北京色其实很柔和。有些泛黄的叶子还没有落下,还留在树枝上。树枝上也有红色的浆果,像火棘的红色浆果,也有常绿的树木。松柏。我也去过一次庆山,头顶乌鸦、喜鹊、雀鹰在海浪上飞翔,与夏日的天空完全不同,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发现。
澎湃新闻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环游世界,看看新的动植物吗?或者也许您想选择一个长期居住的地方并观察那里的自然世界?
欧阳挺我从来没有详细思考过这个题。但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如果你深入观察周围的世界,你真的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其实我觉得任何地方都可以深入观察。我最喜欢的一些自然作家,比如海因里希,在缅因州有一所小房子,他写的所有书都是基于那里的观察。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小环境中,意识是好的。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植物爱好者,你会想去有很多植物的地方去拓展你的视野。比如,去深圳、广州出差,参观了当地的植物园后,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注意到的观叶植物之美,就特别想去南溪山看看。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人类在那里居住的时间并不长。
澎湃新闻这一年里我读了几本关于植物猎人的书,为什么突然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
欧阳挺我以前读过林奈和达尔文的著作,对这些自然科学著作非常感兴趣。后来我想澄清英国皇家植物园等研究机构和在世界各地寻找植物资源的植物猎头公司的历史。北京植物园内有两棵珙桐树,其野生群落分布于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十分稀有,花朵美丽。我在花期时看到过,真的很漂亮。这种树最早是由植物猎人EHWilson发现的,他在四川省发现了闽中百合,并将其引入西方。
台湾山中的威尔逊
为此,我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它表明我们中国园林被世界所认识和接受,
对于广州金敦总公司以及关于广州 金敦的题,想必大家都了解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