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关于准确追踪识别国宝的“文化遗产指纹”和识别文物技术的题吧,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关于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杭州临平博物馆开发文物指纹数字馆藏应用——
准确追踪识别国宝的“文化遗产指纹”
陆健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数字技术让我们能够发现每件文化财产独特的微标记特征,准确追踪和识别国宝。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正在开发应用程序——“文物指纹”。解决您文化财产贷款兑换的后顾之忧,让您的文化财产真正安全地“复活”。
博物馆文物的保管和管理过去依靠人工标记,现在已经使用电子标签来记录文物的进出。随着文化财产藏品数量的增加以及发行、借阅需求的增加,文化财产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管理、出口、租赁、库存等管理风险,风险管理难度较大。发现、跟踪和识别丢失的物品。
而且,目前制假水平日益提高,单纯依靠仓库工作人员的经验检验识别,很难消除“以假换真”的风险。据此,不少文化财产专家建议,文化财产出库和归库时,迫切需要客观、科学的身份比对和鉴定。然而,针对这些场景的智能工具和设备的缺乏一直困扰着各大博物馆,导致文物归还后业界难以辨别真伪。
临平博物馆开发的“文物指纹”项目,采用图像指纹提取技术、指纹相似度计算方法、大数据技术、加密、P2P网络等技术,搭建集成,包括服务器端和管理端。是一款基于文化财产微标志比对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应用,包括文化财产指纹系统、藏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文化财产流转追踪存储系统、文化财产大脑、图像服务、基于区块链的服务。
文物“指纹”是如何被发现的?
小编在临平博物馆看到了一种类似显微镜的仪器,可以将文物表面放大数百倍,并自动放大拍照,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采集细节。
“我们通常会收集一件文物的两到三个细节,为每个地点以不同的放大倍数拍摄10张或更多照片,然后使用系统捕获每张照片中的特征点,以创建‘指纹’模型。”临平博物馆馆长于秋娜告诉小编,比对时,如果文物与同一位置的仪器对准,系统可以自动比对,如果结果与之前采集的“指纹”模型的特征点相符,就可以比对。判定为同一文物。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由于所收集的特征和模型无法被篡改,可以更好地维护文化资产的安全。
据介绍,“文化遗产指纹”应用项目入选浙江省文物局“清单公开责”数字化改革试点子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网易网络有限公司负责文物“指纹”比对算法的开发、管理和应用建设。目前,该项目在文物身份识别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了专用收藏设备的升级改造和文物“指纹”的建设。
截至2022年11月,临平博物馆已完成文物“指纹”征集1193组,共采集4044个收藏点18213枚“指纹”。文物种类主要有书画、玉器,还包括石器、陶瓷、金银铜器等门类。同时,“指纹”采集也运用在延边博物馆推介、龙川博物馆推介、柯桥博物馆推介活动的出入境实践中。
国内外博物馆将物联网、RFID等技术应用于藏品管理、游客服务、智能导航等各个领域,但文物比对识别、区块链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开展已经进行了。但它没有发生。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在展览文物租赁、日常藏品管理、艺术品抵押出借、贵重文物典当等场景中,都需要检查文物是否被伪造、替换。浙江省文物局专家认为,通过使用便携式显微设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记录出库文物的微缩标记,并与仓库内文物的微缩标记进行比对,可以快速识别。可以大大提高仓库文物数量,提高识别仓库文物的速度和准确性。
“目前这个应用还在完善升级过程中,未来可能会形成行业标准,包括文物指纹收藏管理系统、收藏验证标准、借阅流程等,以及一整套服务,“包括微标识别在内,可能会形成藏品库存核对、藏品溯源、专用设备研发等,国内文物指纹管理应用成为可能。”于秋娜说。
《光明日报》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