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爆料」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暖期和三次大降温,其影响是什么?

今年是科学家竺可桢的论文《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发表50周年。重读这篇文章,会让你对历史的演变有新的认识。


竺可桢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理、气象学奠基人,浙江大学原校长。他一生取得了杰出成就,着有无数著作,历史气候变化被科学界公认为他付出最多努力、取得最大成就的领域。


朱克金非常重视观察和记录现象学,从1921年留学归来的第二天到1974年去世的前一天,他每天都观察和记录物候和天气,这对人类具有巨大的价值。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史。


自然条件主要由地形和气候两部分组成。地形和气候一样,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竺可桢全集》竺可桢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西多尼乌斯曾提出气候对人的性格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这种“民族地理学”的概念被现代人类学所继承。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气候在塑造每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性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气候变暖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至少目前气候变暖的程度远没有那些人描述的那么夸张。


在中国历史研究史上,竺可桢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初探》是学术成就最高的论文之一。他在研究中创造性地使用了不同类型的证据。古代利用考古资料,有文字记载后,在《诗经》等书籍中找到了人们零碎现象的记录,明朝以后,全国各地都编纂记载了县志。当地的气候特征这也是重要的信息。


竺可桢和他身后的其他学者经过研究得出以下成果——中国历史上经历了3次气候温暖期和3次大范围降温期。


第一个暖期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当时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度。你可能觉得3摄氏度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环境的变化却是巨大的。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现在的长江流域相似,因此大部分植被都是常绿的。


第一次大规模降温发生在周代,有长江结冰的记录。随着天气转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与当时中原的周朝发生冲突。“中国”一词出现在当时的许多青铜器上,部分原因是所谓的蛮族入侵在中原环境中培养了一种共同体意识。我想中华民族早期的团结与这些冷暖形势有很大关系。


第二暖期时间较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汉时期。这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接下来是第二个寒冷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到4度。中学历史课本上经常提到当时朝鲜人大量南迁的原因,却没有提到气候。我认为,气候变化是中国和南北乱局的根源。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和南移与冷暖周期的交替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温暖时期是唐朝和北宋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当时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森林茂密,物产丰富,现在的红土高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李世民北伐不断取得成功,与温暖的气候奠定的经济基础不无关系。


第三次寒冷期发生在宋元时期。


明清以后,肯定有明显的气温波动,总体来说,明朝比清朝温暖,但没有以前那么大。


上述分析似乎解决了我们之前考虑的许多历史题。例如,小说《狼图腾》中游牧民族为农民献血的理论就弄巧成拙。真正影响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边界的是气候。


如果我们回到关于天数的古代理论,我们相信有很多天。气候变化是时代的标志之一,但不是全部。日期不是未知,而是有痕迹,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观察。尊重天数绝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


竺可桢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初探》告诉我们,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当我们看某一方面的影响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说这就是本质。我认为,一切历史社会现象都不能说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而必须表现为受到某种东西的影响。200年前,在物候学发展之前,很少有学者意识到气候变化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甚至导致系统性的变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开书有益”,多读书,接触更多元化的观点。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意义和无知。


过程


版权说明文字版权归新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