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关于对今年“先锋”的思考和鹤岗直播电台的这类的话题,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于家荣
我拥有的为数不多的书籍之一是《先锋》的第1至第10卷,采用米色活页夹装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然封面没有那么豪华和精致,但它仍然是一本每次有时间拿出来看看都让人心生温暖的草根刊物。这其中有煤建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编辑们的智慧和汗水,更有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和参与。我是《先锋》的编辑之一,所以在我眼里这本刊物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珍贵……
1984年,原花河矿务局煤矿建设工艺处油井建设工程正式开工。那年是国庆35周年,为了盘活修井工人的文化生活,我们着力向活跃在韩国的于四方、李国立等青年作家送上了礼物。当时工会具有创作热情和相当的文学功底,在部门领导和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企业刊物《先锋》。当时,有几家公司经营出版物,但数量不多。我记得南山矿山有一本叫《无敌花》的刊物。应当时编辑赵明义的邀请,该小说出版为《穆金花》。富里矿的“乌金花”。有一本刊物叫《哑剧苗》,还有一本刊物叫《煤泥河》,我不记得是哪个单位办的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刊物都是“油印”刊物。说到“油印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用蜡纸雕刻铁板不太熟悉,雕刻好铁板后,将蜡纸粘在“油印机”的网上,然后用“油辊”将印刷品一张一张地推出来,这种印刷方式的缺点是蜡纸容易损坏,导致印刷质量差,印刷数量少,在印刷原来的孔版印刷材料时,最多印刷110张,但蜡纸又皱又破损,不能再印刷了。煤炭建设局刊物《先锋》是印刷刊物,在华港日报印刷厂印刷。《先锋》是唯一的活字印刷刊物当时在全市企业级,采用的是当时高质量的胶印,凸版印刷被评价为印刷质量最好、印刷技术最先进的。
最近闲暇之余,我拿出来看了自己制作的《先锋》的《装订》,我可以自信地说,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先锋》出版物了。说白了,也许就是最初的“先驱者”。无论是刘士芳还是“哲”的创始人李国立,都不一定拥有一切所需。我记得2009年矿业部计划出版一系列小说、散文、报道、诗歌和文学作品。在矿务局宣传部工作的卞彦军打电话给我,我能找到第三卷吗?《开拓》号,1986年。在此出版的《新房客》出版物和他的小说《新房客》将被收录在《小说》系列中。我在电话里说了这样一句话“颜俊,你找我,真是找对了。这刊物的第一至十期我没有多余的,每期只有一本。”然后延军说道“哦,太好了,加荣哥,我过国科院,没有,这个小刊物不好,真的很难找……”
我想我是有点小气了。我没有把杂志交给扁妍俊,而是寄给了他在杂志上发表的小说《新房客》。不是因为我小气,而是因为我有自私的动机。首先,我担心这个人可能会不小心丢失文献。其次,作为原出版物的编辑和作者,我现在认为它是一件宝贝。卞哥喜欢的话,你可以给他,但是你还不好意思要回来吗?不对,是我心情不好吗?
看着《先锋》的刊物,我有几感触。
我们感谢各位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自1984年起,《先锋》刊物每年国庆出版一次,并在全国每年的国庆座谈会上赠送给基层单位。该刊的出版和顺利按期印制,主要得益于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尽管当时煤建局资金匮乏,但还是能够拨出期刊出版专项资金,保证期刊如期印制、按时出版。部门要写序言或者讲话,当时的领导,包括党委书记任天祥、李光川,党委副书记王朝光,常务书记赵浩、刘忠德,工会主席高猛,都写了这些。随后,领导们自己开始在杂志上撰稿发表文章,创刊号上,党委书记林天相写了一首诗,题为《这里有多的旋律》。系主任施伟源、党委副书记王朝光、常务书记赵浩、工会主席韩庆义等领导的手稿在每期刊物上屡见不鲜,施伟源的诗也被选在鹤岗播出。广播电台。
我很佩服创作者的才华和努力。当时的编辑们认为,经营一本好的出版物是他们的责任。文字编辑是我本人、李国立、刘世芳、田运成、徐家胜、田英才。美术插画编辑为李国伟、狄国龙、齐彦昌,并撰写了标题。编辑有自己的职责,李国立将每期收录的数百篇稿件分发给全体编辑,而编辑的工作就是从思想、艺术、语言、表达等角度对收录的作品进行筛选。还要检查其他方面。大家各自组织修改,但随着印刷的临近,大家又聚集在一起修改,煤建办四楼的大会议室里,摆着几张十多米长的长桌。他单独编辑手稿,有时“直到月色苍白,星光稀少”。出版阶段,我们每期都要到印刷厂校对三遍,中午校对编辑会自费去小餐馆充饥。我们的员工从来没有向煤建部索要加班费和补贴,所有费用我们承担。郭力哥不仅有良好的写作基础,而且还有美术功底,每期的版式都是他负责设计的,他设计的版式大胆大气,用词准确灵活。李国伟和邸国龙的插画设计与作品内容相得益彰,是装饰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每个人都被修井的火热生活和每件作品的内容所感染,出版中的作品或歌颂、或抒情、或感叹、或赞叹,或弥漫着地下大炮的烟尘,或充满了精神。建筑。在建筑工地。我轻而易举地表达了我的诚意,满头大汗……
感谢各级文艺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先锋》出版后,得到了各级文学艺术文化界的大力支持。时任市文联主席的李勤同志曾在“先锋”作家座谈会上讲话。煤炭建设部鼓励作者和出版物。我省著名诗人郑淳为先行者题写了这样的墓志铭“爱开启一个时代,爱开启一个时代。”1990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企业文艺刊物和企业报刊副刊编辑培训班,有幸结识了《工人日报》文艺编辑兼社长姚龙奇,向他请教。为《先锋》题词,姚主任欣然同意,三天后交给我。我从《工人日报》文学版上用两种字体题词写道当年10月出版的刊物上,我们将这段题词与其他题词一起发表。此外,光山区《金河》报、《花江日报》、《花江矿工报》、《花江人民报》广播电台等媒体还开设专栏,刊登“先锋”作家的作品。
可惜该书已停刊,作者也去世了。如今,原来的煤炭建设办公室已不复存在。1993年《先锋》第10期出版时,原主编李国立调到市供销社,第10期编辑如下。张若。回顾该刊办刊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刊启发和培育了无数文学作家,使他们不断成熟。李国立、刘世芳、王永炯等人都有了。成为省作家协会会员,参加多项活动,荣获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出版物不见了,但作者呢?不再有原来的队伍了,大家都散了……
毕竟,这是煤炭建设文献的开创性历史,我们走过了它,并为此感到自豪。现在,偶尔和郭力、永远等文友谈起那段经历,我感到很幸福。当时还没有“企业文化”这个东西,但现在想来,我们当时做的事情不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吗?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