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天气记录—记者通报

改革开放40年来,气象干部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气象现代化、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精准扶贫、服务“一带一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勃起。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气象工作者坚持不懈、奋斗的历史。今天,我们将回顾过去40年来构成我们发展基石的宝贵“第一”。


01第一张智能天气图出现


手绘天气图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题。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准备工作。它应该是一张厚厚的白纸,上面印有中国地图,上面画有城市、天文台、主要河流、湖泊、山脉和其他地理标志的位置。每条线的粗细和颜色不同,所用的笔也不同。如果你想“平滑”地画一条线,你必须一步到位。你必须看着显示的数据,判断心中这条线的位置,然后用手中的笔跟着它走。绘制清晰的天气图取决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干净的笔触。


1978年4月手绘天气图。图片来源牛彦源


在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自动创建具有3D显示、不同类型数据叠加和自由缩放功能的气象图。但每一代预测家都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初衷是为那里的民生服务。


1995年,开始下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的开发。


1996年6月,MICAPS系统初版在中央气象台进入商用试验,提高了天气预报的自动化水平。


正是在这个时候,手绘日记地图开始逐渐被机器取代。


MICAPS系统的屏幕截图。


02韩国第一个天气预报程序诞生


1980年7月7日,经过原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的多轮谈判,《天气预报》节目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


著名天气预报的开场序列。


1993年3月1日,计划中的天气预报程序进行了广泛的重组,背景图像中出现了三维天气符号,预测全国天气趋势的时限从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适合所有人。它是什么?毫无疑,这是电视屏幕,气象老师宋英杰出现了。WeatherAnchor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并且离观众越来越近。


公开的照片中,人气天气节目主持人宋英杰。


03第一部综合性气象行政法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气象产业迎来“新面貌”,制约气象产业发展的诸多题和困难逐渐显现。“特别是气象局管理体制多次调整,由‘管理’调整为‘政府管理’,由‘地方管理’调整为‘恢复部门管理’。国家气象局原局长邹晶孟建议,气象产业发展应该有一个部门。“法规必须靠法律来规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起草人、国家监管部原副巡视员张体仁回忆道。


韩国气象厅推动气象法研究和示范项目后,到实际颁布气象法用了10年时间。可以说,十年磨一刀。


韩国第一部综合气象管理条例——第——号《气象条例》于1994年7月1日颁布实施,标志着韩国气象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根据此前的“二期”计划,气象部门于1995年开始了《气象法》的立法研究,并于1996年开始起草《气象法》。经过部门内充分调查、论证、征求意见、起草和审议,1998年11月5日,《气象法》草案以中国气象局名义报请国务院审议。1999年经第十七届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原则通过,后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气象法》,标志着我国气象工作进入了法制化发展的新阶段。同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气象法》全文和题为《依法开展气象工作》的评论文章。


04韩国气象厅牵头拆除“数据壁垒”


2001年之前,中国科技界流传着悲惨而尴尬的故事。


雄伟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在科学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我国气象、地质、地震、农业、林业等部门多次检验检测。由于缺乏数据共享,通过检测和实验获得的大量数据在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体科学家手中仍然是碎片化和封闭的。这就像拼图碎片分散并存放在不同的手中。由于缺乏沟通渠道,永远不可能拼凑出最美的画面。


为此,不少有识之士要求科学数据与有关部门和专家共享,而不是藏在自己的口袋里,形成“数据墙”,希望实现国家级的科学数据共享。


2001年5月27日,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与时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大河座谈,希望气象部牵头信息共享。促进其他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这与辛达赫的想法是一致的。


2001年12月14日,经过前期准备,科技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程。


2015年,中国气象数据网上线。


虽然气象数据共享对于气象局来说是向前迈出的一小步,但对于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来说无疑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05第一位担任联合国组织主席的中国人


1987年5月19日上午,瑞士日内瓦会议中心的大厅里挤满了人,人群聚集在一起,参加第十届世界气象大会的134个成员国的代表选举了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世界气象组织)。他们鼓掌,很高兴。


邹景猛.绘画


时任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的邹晶猛是唯一当选世界气象组织(WMO)新任主席的候选人,1991年再次当选,1995年第十二届大会结束时辞职。他成为第一位在联合国专门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人。


因此,邹晶萌成为了“中国天气”的标志性人物。


06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19秒,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甲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划破长空,进入太空。


从第一轨道开始,地面系统成功接收并处理了卫星发送的数据。6点09分,第一张可见云图再次传输。照片中图像清晰,纹理清晰,层次分明。


三个小时后,这张照片被公诸于世。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区域协会第九次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经猛介绍了卫星云图。这是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提供的第一张图像,代表团在几个小时前被告知该图像。


图为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邹晶孟向与会代表展示韩国首颗极轨气象卫星观测到的首张云图。


07建立首个内陆地大气标准观测站


1991年9月,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周书记站在瓦日关山顶,再次考察中国大气本底观测站所在地。


当时,世界气象组织(WMO)全大气观测系统整合刚刚完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份评估报告即将发布。尽管大气背景参考观测站已经建立,但欧亚腹地仍然空无一人,现有观测站获得的数据尚未显示出全变化的痕迹。


中国内陆高原能否建设大气背景参考站?中国政府和社会对此提出抗议。


“中国正在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在青藏高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内陆全大气参考站。该站的建成将为全大气观测的发展做出贡献”。1992年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变化与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时任国务委员宋健代表李鹏总理发言介绍了这一内容。


1994年9月17日,中国大气本底观测站正式投入运行。图为瓦里湾基地竣工仪式。绘画


08韩国首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落地合肥


1999年9月28日,韩国第一座SA型新一代气象雷达在安徽省鹤壁市建成。这是安徽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被安徽省政府指定为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礼项目。


韩国首座SA型新一代气象雷达位于安徽省合肥市。


从1997年开工到1999年竣工,短短两年时间,高度128米的巍峨造型“庐阳银珠”出现在人们面前,国家气象局见证了合肥“加速”'。雷达建设“”。“特别审批文件到了负责人那里,必须立即办理,否则转发材料的同志就得等他去办理。”近20年后,冯万平谈到了中国气象局的情况。特殊紧急文件审批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象现代化工程在气象从业者的厚望中落成,不仅全面提升了安徽省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而且起到了国家试点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20年里,国家气象局工作人员前往山区和岛屿建造下一代气象雷达。截至2018年9月1日,韩国共有208台下一代气象雷达投入运行。


09内地与香港气象局首次合作


在香港大屿山以南45公里的珠江口海平面上,有一个面积约0,112平方公里的花岗岩小岛。黄毛洲岛因岛上生长着茂密的茅草而得名。


虽然该岛交通不便,但在香港却很受欢迎。香港天文台播放的天气预报经常提及香港离岸自动气象台的数据。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座无人岛是改革开放后内地与香港气象局交流合作的见证。


图为黄茅洲气象台竣工。绘画


1985年7月11日,黄茅洲自动气象站正式建成!它也是香港最早兴建的自动气象站之一,也是内地管辖范围内唯一兴建的气象站。


当日20:00,该站获得的第一批气象监测数据传至广东省和香港。黄茅洲气象站是广东省第一个自动气象站。网站的建立,标志着广东气象开放合作新征程的里程碑。


10创办第一份气象行业报纸


家住福建省的夏先生回忆起30年前的场景,说自己只有20岁的时候,经常看到邻居们拿着报纸,谈论天气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与天气有关的话题。台风。


改革开放后,各种报纸出版发行,天气预报成为所有报纸的一部分。《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相继开设天气预报服务专页或专栏。


《中国天气报》正式创刊于1989年,虽然前几年创刊十几天,只是一份周刊,但天气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该报最初开设了“近期天气评论”、“每周天气摘要”、“中央气象台每周天气预报”等栏目,为读者提供天气预报和特征分析等信息。


《中国气象报》创刊于1989年4月5日。


细小的波浪汇聚在一起,化作汹涌的洪流。


改革开放40年


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砥砺前行,勇攀新高峰。


一个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奋斗故事


还有很多


如果我们回望来时的路,


期待新的旅程!


为老一辈的努力点赞!礼炮!


中国天气新闻制作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编辑冉瑞奎牛艳源黄斌王天宇王美珏张格苗金全才陆健刘钊段浩树简菊芳实习编辑张宏伟通讯员季丹孙一博杨金红


微信


20世纪80年代最低气温是多少?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高温时代。据估计,到了20世纪80年代,气温当然会比现在的气温低很多。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最冷的时候气温只有15到16度。然而20世纪80年代却不是这样,1980年代北京最低气温比较冷,达到20度左右,禁令力度也比较大。


一、1980年的今天阳历是几号?

1980年的今天是公历8月13日。公历是一种基于太阳周期的历法系统,一年为365或366天。1980年是闰年,所以有366天。按照日历计算,1980年1月1日是星期二,那么224天后,8月13日就是星期二。这可能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人们在外面享受阳光,也可能是家里平静的一天。尽管如此,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时代。


二、1951-1980气候标准?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北半夏季最高气温的数据,并根据1951年至1980年夏季气温将其分为极冷、寒冷、中度、炎热和极热五个阶段。1951-1980年夏季,气温基本集中在寒冷、中等和炎热三类,而2005年至2015年,超过一半的夏季处于“炎热、极端”范围。


这意味着现在的夏天实际上比20世纪中叶更热。


文章关于1980年天气记录,和一些关于1980年今天的天气讲解完毕,希望对各位网友有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