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于法治思维与人制思维的区别的相关题,以及什么是法律思维?其基本内容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讲解。
本文目录
一、什么是法律思维?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办事的标准。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题、推进工作。
法律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广义的法律文化包括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方面,而法律思维则属于精神文化要素。法律文化的精神层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法律意识和观念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体社会成员都应有相应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理念基础。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义务意识,自觉守法;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除了相应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外,还必须具有法治权力观,带头遵守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和责任意识。
二是法律思维和观念层面,体现在法律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观念层面,对制度建设和具体实践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价值观和态度层面,体现在人们内在价值观和态度中对法治的内在认可和尊重,直至法治内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境界。可见,法治思维是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法治思维的运用是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更高层次要求。
法治思维与学术界经常讨论的法律思维既相关又不同。法律思维和法律思维都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思维,以法律规范作为分析、推理和判断的逻辑依据。两者之间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法律思维包含价值意义上的思考和判断,即以人民为中心或的基本价值标准必须贯穿法律思维。其次,法律思维往往更注重强调一种专业的思维方式,是法律专业人士掌握和运用的,而法律思维则更注重强调一种治国的思维方式,是为当权者或控制者服务的。公共权力。读者掌握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法治思维的对立面是人治思维和特权思维。后者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将法律视为虚构的东西。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素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1、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能否深入人心。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不仅包括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还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思维水平。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题的习惯和取向。一般情况下,法律题往往还包括政治、经济或道德题,可以从道德、经济、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这些题一旦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处理。思考并处理法规、原则和精神。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来思考和处理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偿还债务是几乎所有社会的普遍道德原则。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但法律有诉讼时效。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也就是说,如果债权人两年内既没有向法院起诉债务人,也没有向债务人提出偿债要求,且债务人也没有表明将偿还债务,那么债权人的债权就不再受到法律保护。法律。法律虽然不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但也不反对债务人自行履行,因为从道义上讲,债务人无论过去多久,都有偿还债务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必须强调,思考和处理法律题时,应以法律思维为主,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不能代替法律规则和评价。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关于法律的。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法律题时,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某种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都要依据法律来判断。如果脱离法律去思考和处理题,就没有法律思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会遇到法律与理性、法律与情感的冲突、合理与违法、合理与违法的情况。然而,即使人们觉得某些法律规定不合理、不合理,也不能忽视、违反或搁置法律。法律规定只要未被修改或废除,就有效,人们有义务遵守或执行。群众认为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的,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者废止的建议,有关国家机关会修改或者废止该法律规定。但在国家修改或废止之前,仍必须遵守或执行。谈论证据。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法律题必须以证据为基础。正确分析处理法律案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适用法律。只有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才能查明案件事实。一般来说,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述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法律证据不同于一般事实。首先,证据必须合法,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验证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证据必须客观,即证据必须客观、真实,不能基于测或主观假设。第三,证据必须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证明案件事实。谈谈程序。
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法律题要从法律程序开始。程序题在法律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简单地说,程序就是法律规定的合法行为的方法和过程。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人们的行为。程序告诉人们在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首先要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以便遵守法律。与其他类型的思维相比,法律思维更关注行为的程序题。谈谈法律原则。法律思维要求运用法律原则和精神来思考和处理法律题。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得出处理法律题的结论,而且还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据和法律理由。任何理性思维都应该用适当的理由来支持所得出的结论,而法律思维对理由有更为特殊的要求。首先,原因必须是公开的,而不是秘密的。其次,理由必须有法律依据。第三,理由必须具有法律说服力。就此而言,法律思维的首要任务与其说是寻求解决题的结论,不如说是寻求据此作出结论的法律理由——那些认同法律并依赖法律的人能够接受的理由。法律。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培养法律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需要艰苦的努力。大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题的习惯。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的前提。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和法律原理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都很重要。只有了解法律法规对某一题的具体规定以及法律的原则和原则,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发展法律思维,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题。题。掌握法律手段。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过程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题的过程。要想培养法律思维,就必须掌握法律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法律工作者所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包括法律解释方法、法律推理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种基本方法又包含一系列具体方法。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是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运用的思维方式。离开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参加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必然面临越来越多的法律事务。这不仅对培养法律思维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每个公民,包括大学生,都有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义务和责任。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指的是法律的不可侵犯性。法律权威的确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部强制力和内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在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虽然法律权威不能完全建立在外部强制力的基础上,但必要的外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建立的必要条件。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如果单纯依靠外部强制,法律就无法形成真正的权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不仅来自于法律本身固有的合理性,如法律合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易于理解等,而且还来自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公平执法和司法公正。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其实施所固有的合理性,法律才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钦佩。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当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个人领导人时,政治稳定和国家兴衰就取决于个人领导人。随着领导人的更替,国家的政治局势可能会起伏,政策和法律可能会频繁变化。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法律时,由于法律是超越任何个人的普遍规则,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尽管领导人会不断流动和更迭,但政治规则和社会秩序仍然是密不可分的。将保持相当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