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州10月9日电编辑胡晓丽通讯员张敏近日,浙江省德清县前源镇老人朱红春正在收拾自己的“斗蟋蟀装备”。我们准备将家里长期收藏的蟋蟀捐赠给新建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蟋蟀的悠久历史。
摄影朱红春、张敏
近日,本报编辑拜访了朱洪春的家。八仙桌上摆放着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斗蟋蟀用具。一看到编辑过来,朱洪春就戴上老花镜,热情地介绍着自己多年来收藏的这件“宝贝”。
“我们先从捕捉蟋蟀的工具开始,它是用竹子做的,叫做竹笼。我们介绍并演示了这种在野外捕捉蟋蟀的工具以及这个小网罩,并展示了如何拾取它。”桌上放着一个灰色的圆筒罐子,“这是存放蟋蟀的罐子,南边叫‘南港’,北边叫‘北港’。”
此藏品中最有价值的是清代南支。南部盆地本身外观朴素,没有灰色的盆壁,也没有精致的雕刻和华丽的色。“此南盆底部刻有‘清代王云桥造’字样,与专业书籍对照,印文与日期相符,故此南盆必为清代所制。”
板斗具摄影张敏
朱洪春告诉小编,40多年前,一位90多岁的板爱好者在杭州去世。当他的家人发现他的板装备后,他们感觉就像发现并购买了一件宝藏。南部盆地有4盒,一共70多块,我也送给了喜欢斗蟋蟀的朋友,现在还剩下20到30块。其中就有清朝的“古董”。还有许多民国时期创建的南方盆地。盆盖上印有精美的图案,如子贡和尚,令朱洪春爱不释手。
89岁的朱洪春从小就对斗蟋蟀感兴趣,自1985年退休以来,他几乎每年都乐此不疲地抓、买、斗蟋蟀。
玩乐之余,朱红春认真阅读有关板的书籍,认真研究板文化,收集各种有关自己和板的新闻报道。得知“斗蟋蟀”成功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感到非常高兴。2012年,他向县博物馆捐赠一套“斗蟋蟀器材”收藏。
目前,朱洪春除了向乾元镇即将落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捐赠斗蟋蟀器材外,还准备展示一批与蟋蟀相关的书籍。乾元镇文化站代表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只是展示这些文物的和文化活动的场所。朱洪春的斗蟋蟀装备的所有权仍然属于他。在
关于湖州罐子和湖州油罐厂的话题,诸位还有哪里不了解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