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了解张家界唢呐独奏的题,本文就关于土家族有什么特点?这类的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谢谢大家支持!
一、土家族有什么特点?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彝族关系较近。他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通用的汉语是汉语。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处的武陵山区。湖南省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慈利、桑植县,常德市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长阳县、五峰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地区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部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鉴定,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过去土家族信仰多神,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术习俗尤为浓厚。道教、佛教、基督教的相继传入,也对土家族的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土家族每逢狩猎,都要祭祀猎神。龙山、来凤、永顺等地称狩猎神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或“梅长”,而长阳、五峰、鹤峰地区则崇拜张五郎。殿内供奉着狩猎之神的雕像。每当猎人进山打猎时,首先要祭拜狩猎之神,祈求保佑平安,捕获更多的猎物,并许愿“大财大谢,小福小谢。”土家族地区土地庙众多。他们祭祀控制山坡粮食的“山神田”、管理家禽牲畜的“家田”、辅助狩猎、保障安全的“眉山田”。
白虎在土家族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土家族自称“白虎皇后”,视白虎为祖神,古今中外供奉。各家神龛上常年供奉着一只木制白虎。结婚时,新郎会在正厅的大方桌上铺上一条虎毯,象征着祭祀虎祖。在祭祀的“丧鼓舞”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摇尾巴、行走、狩猎的动作。
土家人每年过年都要举行大型祭祀祖先,农历初一、十五也举行小型祭祀。清明节期间,我们去扫墓,祭祖。七月中旬左右是半月期,又称亡灵节。祭祖是需要通过扫墓或者在家祭祖的方式来进行的。民间有“年小月半”的说法。
土家族地区的普遍习俗是尊崇土家族王。解放前,湘西土家族视彭公、向大观、田浩瀚为土王神。每逢年节、节日,都要进行祭祀。尤其是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外首殿举行的改年或庆祝“社日”的“摆手”祭祀活动,十分隆重。永顺、龙山也有“八步寺”。传说巴布神是地方官员和将军,受到彭公的称赞,死后升为神。鄂西有秦、田、象三位土王。重庆、贵州地区信奉“冉”、“马”、“田”、“阳”地王。
由于汉族影响力日益增强,广大土家族地区纷纷修建祠堂,祭祀祖先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只有较偏远的山村还保存着土主或土王庙的遗迹。土家族信仰巫术和鬼怪,巫术活动极为盛行。土家语称这位巫师为“提玛”,汉语为“涂老师”。提玛受邀主持土家族村寨的祭祀、许愿、实现愿望、结婚生子、解决纠纷、占卜、摆手等一切活动。道教、佛教传入土家族地区较早。东汉五斗稻崇拜在“八郡南郡蛮”地区盛行。道教与土家族以崇拜祖先、崇拜神灵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相互渗透、交融。
基督教进入较晚,影响和规模较小。也因为它被用作侵略工具而遭到土家族的强烈反对。
土家人日常主食为玉米、大米,辅以红薯、土豆等,菜肴的主要特点是酸、辣。喜欢把黄豆磨得很细,保留浆和渣,煮至澄清,加入菜叶煮成合渣。其他特色食品还有达达、腊肉、油茶、杂菜、饺子等。
土家人喜饮酒,最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烟酒。喝酒时,通常将雪曲和谷物放入坛中密封,酿成酒的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两三年。宾客到来时,将桌子摆在厅堂中央,用细竹节为杆,插在坛底,将桌子摆在厅堂中央,摆上鸡、鸭、鱼、肉,两边各放一双筷子,不设座位。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轮流品酒,然后用筷子吃饭。他们互不介意,喝酒吃饭,唱歌跳舞。
在衣着方面,土家人俭朴,喜欢宽松。
传统服装材质多为自织、自纺的蓝色土布或亚麻,史书上称为“奚布”、“侗布”。
女上衣右襟低领,衣领上有三道花边条,门襟、袖口处有三道花边小栏杆;下穿多直褶的“八件裙”,后来改为下摆三道色蕾丝条的大裤。女孩的素衣是黑布背心。春天和秋天,她经常穿白色的衣服。黑色上衣的形状像乌鸦和喜鹊,所以被称为“乌鸦鹊裙”。她们盘发髻,戴帽子或用布包住头发,喜欢佩戴耳环、颈带、手足环等银饰。
男子上衣多为“琵琶领”,后来逐渐穿双排扣衫、无领全排扣衫。他们腰间系着布带。他们的裤子很肥大,腿又大又短。他们都穿着蓝色或蓝色的衣服,经常穿着打底裤。他们的头上都蒙着绿色的丝绸。手帕或一块白布,长五六尺,呈“人字形”;脚穿侧耳草鞋、全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土家人的服饰已变得与汉族相似。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只有在盛大的集会、节日或者偏僻的山村才能看到。
土家族的传统房屋主要有茅草房、土坯房、木结构房屋、吊脚楼四种类型。此外,还有石板房、岩洞等。
民居结构分为正房、厢房和边檐正房多为三间,中房为正房,前面有“吞口”;中房为正房,前有“吞口”。主屋两端前面与主屋垂直的两间房为侧房;正屋后面的就是侧檐,也叫拖檐。富裕的家庭建造了四层住宅。四进的房子前面叫门楼,中间叫天井。
土家族聚居,房屋形成自己的社区。
土家族的民居一般为一前两厢,有的为一前一厢,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主屋的地基。地基上竖立着十几根木柱。木柱上覆盖着木板,木板用作墙壁。它们通常有两到三个故事。吊脚楼前有阳台,两侧有走廊。阳台、走廊的柱子悬空,悬柱末端饰有圆锥形雕刻,称为吊瓜。阳台、走廊的栏杆多采用木条制作。富人之家的栏杆上都雕有龙凤,门窗上都有精美的雕刻。阳台的屋檐是飞檐,屋檐上钉有长木板,封住屋檐。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面有阳台,两侧有走廊,形成墙角,所以被称为角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为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十分重视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必须请当地的老师为“孕妇”举行仪式,驱除邪灵。分娩时,通常会请“接生婆”,并供奉生育女神巴山。孩子出生后,父亲怀里抱一只“抱鸡”到婆家报喜,男孩抱公鸡,女孩抱母鸡。三天后,婆婆家人、亲朋好友都来贺礼,称“三朝”。满月这天,婆家会送衣服给宝宝“放脚”,正式穿上衣服,称为“满月酒”或“敬酒米酒”。当代,很多地方的土家族其实把“大三朝”和“伏越酒”合二为一,统称为“大三朝”
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族,分为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
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西县潭溪乡土家族讲南方话外,其余土家族均讲北方话。
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汉语。绝大多数土家族讲汉语,也有部分讲苗语。只有酉水河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族人才会说土家族话。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有狩猎舞、农耕舞、日常生活舞、军事舞等,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蹈姿势古朴。具有显着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摆手舞按大小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每年春节,土家族村寨都要准备祭品,祭神祭祖,“男女携手,进退潇洒”,载歌载舞。时至今日,摆手舞已逐渐淡出祭祀程序,发展成为一种纯粹性的歌舞。
伴随摆手舞而唱的摆手歌俗称“示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创世史诗,由祭歌和伴舞歌两部分组成。摆手歌描述了人类的起源,追溯了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历史,歌颂了祖先的功绩和英雄事迹,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摆手歌篇幅浩大,气势磅礴,诗句动人,自由、活泼、富有戏剧性,长期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传诵。
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文学艺术。它们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反映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歌词多为二句、四句、五句式,可独唱、对唱或一人演唱。所有形式的统一。从演唱风格上看,土家族民歌以“高调”抒情,被称为“喊山歌”;“平调”叙事称为“唱山歌”,分类细致,有采茶歌、串号子、翻山调等音乐风格。不同的是,节奏是有起伏的。
民歌《竹枝词》起源于古巴人的踏蹄歌,最早流传于三峡及湘鄂西地区。唐代中期,诗人刘禹锡吸收了土家民歌的养分,进行了创作。后来经过宋代文人的改造加工,形成了清晰独特的文风。明清时期,不少土家族文人利用竹枝词流派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家族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品,成为土家族与汉文化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典范。
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曲目而闻名。多用于民间喜庆活动。现在它因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而熠熠生辉。广泛用于修建新房、送新兵、欢迎劳动模范等。庆祝丰收和各种民族节日。其中以长阳吹击乐为代表。它由唢呐或土笛和鼓、锣、钹等打击乐器组成。根据不同场合分为唐调、大调、客调、蔡调、笛调、哀调、综合调。有七种类型的调音。
“毛古斯”舞是一种集唱、舞、说于一体的古老土家族民间祭神戏剧。表演者用稻草、茅草和树叶包裹身体,假装是祖父母、子孙、孙子一家人。他们的动作粗鲁而滑稽。他们或进退,或屈膝摇身,或左跳或右跳,或浑身颤抖,或摇头耸肩,自始至终伴随着叙述。方言词怪怪的,方言歌也唱得出来。
傩戏是一种古老的迎神驱鬼仪式。又称地戏、傩厅戏、傩愿戏、还傩愿望。当主人家想要什么东西时,他们向神灵许愿,愿望就会实现。巫师代表寄宿家庭履行对上帝的誓言。表演时,三五人戴着木面具,一人领唱,众人跟着锣鼓伴奏,载歌载舞。动作虽然呆板,但仍不失幽默,唱腔单调但歌词粗犷而清晰。土家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染、织、绣、雕刻、绘画、剪纸等,其中以“西兰卡普”最为典型。
土家族妇女善纺细布。他们自己织染的“土布”、“土锦”经久耐用,编织的“土花被褥”,土家语称“西兰卡普”。经纱采用深色锦缎线。采用各种颜色的粗丝、棉线、毛绒线作为纬线,手工挑选、编织而成。
西兰卡普织工精湛,色艳丽,图案新颖。有数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风光;二是自然风光;三是自然风光。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