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cc降雨效果,ae怎么做下雨动画

论文见习编辑何佩云编辑卢新文


2020年夏季中国张淮河流域的“超强梅花”天气与COVID-19疫情有何关系?


2月18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探讨了COVID-19大流行期间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2020年创纪录夏季降雨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减少导致人为排放减少,影响地-大气系统辐射平衡,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异常变暖,东部大气环流加强。水汽从中国、南海和菲律宾海流入韩国,最终增加了长三角地区的降水量。“这个因素导致了2020年长三角地区约三分之一的‘超级羽流’极端天气事件。”


据中新社报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阳教授团队与国内外五家单位联合披露了上述影响。


2020年,韩国经历了长达62天的雨季,比常年延长了22天。网友称其为“超强梅花雨”。国家气候中心从自然角度分析了持续暴雨的成因,包括梅雨锋系统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长期异常、提前结束的微弱“厄尔尼诺现象”等。春天。


上述论文提供了新的补充说明。


杨阳教授介绍,此前海外研究调查了COVID-19减排对全气候的影响,发现全范围内监测到的变化非常小。研究人员建议在较小的区域尺度上进行更多分析。


“全平均影响较小,但对当地气候影响较大。”研究员杨阳2月21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大流行期间人为因素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气候?其背后的具体机制是如何运作的?这些结果对未来的气候预测意味着什么?以下为澎湃新闻与阳阳教授的对话。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截屏


论文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本次《疫情期间人为减排对韩国2020年超暴羽的影响》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Yangyang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和地系统模型来模拟在正常排放条件下以及在COVID-19大流行后人类活动减少的情况下,天气和气候将如何变化。


研究发现,2020年长三角地区发生的“超强梅花”异常天气事件的原因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COVID-19导致的人类活动减少而导致的排放减少。


澎湃新闻提出这项研究的理由是什么?


洋洋这项研究涉及两个热门话题。一是COVID-19大流行,二是我国异常天气事件特别是极端降雨频繁发生的背景。由于极端降水会给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正在研究2020年发生的极端降水的机制是什么,造成这种极端降水的原因是什么,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预报,提高预报能力。


论文疫情期间人为排放量下降与2020年“超级暴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什么?


阳阳人类活动会产生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例如工厂烟雾、汽车尾气以及各种市政和交通排放物。这些气溶胶型污染物对太阳辐射和地-大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辐射平衡的变化导致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大气环流,最终导致降水的变化。


针对2020年夏季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研究分析表明,疫情期间长三角地区气溶胶排放量下降,导致我国东部陆地异常变暖,东部大气环流得到改善。水汽从中国、南海和菲律宾海流入韩国,最终增加了长三角地区的降水量。


论文本研究重点分析气溶胶减少对降水有较大影响。


洋洋由于温室气体寿命较长,而且在全范围内分布相对均匀,因此其对气候的影响在空间上也相对均匀。在这项研究中,温室气体的影响与气溶胶的变化有很小程度的重叠,其中气溶胶的减少起着主要作用。


气溶胶是一种短命物质,只能持续一周左右,因此释放到大气中后很快就会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某个特定地点突然排放大量气溶胶或排放量减少,就会受到影响。当地特征立即对当地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气溶胶通过影响太阳辐射来影响气候。一是直接效应,直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一般来说,大气中的气溶胶越多,到达地表的阳光就越少。我们通常所说的PM25,实际上是一种粒径小于25微米的气溶胶。它对阳光的减少最为强烈,因此对气候的影响也最大。另一个间接影响是气溶胶可以帮助形成云,科学上称为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这意味着云的形成需要气溶胶。云也反射太阳辐射。


这些相互作用对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产生复杂的影响。


a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异常观测空间分布,b历年长江流域夏季平均降水量,c气溶胶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综合效应,d单独气溶胶减排对降水异常的贡献。


报纸当年2月至3月发生大规模停工、封锁,报纸提到的雨季是6月至7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时差呢?


阳阳这是个好题。海洋由于比热容较大,将起到缓冲和延缓气候变化的作用。由于海洋的存在,春季的减排量最大,但影响可能会持续到夏季。


澎湃新闻您认为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气候和人类活动提供了哪些见解?


洋洋我们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极端天气事件的一些原因,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今,上越来越多的预测方法在预测极端天气事件时考虑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气溶胶的变化。例如,美国最新的预测模型就添加了这个元素。


COVID-19大流行确实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不仅是传染病的直接传播,而且对极端天气事件也有一定的影响。


澎湃新闻看似关系疏远,实则有一种“一根头发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阳阳是啊。


论文COVID-19大流行期间长期减排计划和人为减排对气候影响有何不同?


阳阳因为COVID-19疫情期间的排放量减少是比较快的下降,所以2020年初发生了COVID-19疫情,国家立即开始封锁、停产。排放量快速减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而且破坏了能源平衡。我们正在研究逐步、政策驱动和突然减排对气候的具体影响。


论文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些关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结论,但是这项研究还有哪些题有待回?


阳阳是啊。例如,他们发现2020年三分之一的极端降水是由气溶胶的变化引起的。剩下的2/3呢?有很多研究试图解释这个题,从自然变异的角度进行探讨,但目前还不知道每个因素解释的比例是多少。


此外,未来的减排计划是否会对极端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解。


澎湃新闻能介绍一下你们的团队吗?团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洋洋我们的团队叫AECC,是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的缩写。我们的重点是将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并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一般说起空气环境,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PM25和臭氧污染,这些空气污染物除了对健康产生影响外,空气污染物的变化也会影响气候。


我们的团队参加了COVID-19比较项目,该项目涉及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个团队,他们关心这一流行病对气候的影响。我们是唯一的中国队。


目前,该计划几乎没有包括其他团队的研究。除了我们团队的这篇研究之外,还有一篇文章研究传染病减少对全平均气温的影响,而且影响很小。尽管全平均影响并不显着,但正如我们在研究中看到的那样,我们相信它对当地气候有重大影响。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是一个题。除了降水之外,全各地都在发生极端气候事件,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频繁发生的山火。这种现象与COVID-19之间有联系吗?我们目前也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一些研究。COVID-19大流行为确定突然减排的影响提供了更好的实验机会。


澎湃新闻在当前气候变化趋势下,普通民众如何理解这些气候环境变化?


洋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是毫无疑的。该国提出碳中和,反映出其对气候变化的日益重视。我想大家都需要明白,地持续变暖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变化。“减少污染、减少碳排放”,老百姓必须从自身做起。比如,做好垃圾分类、坚持绿色出行、从小事做起,也能起到减缓全变暖的作用。


责任


校对刘伟


如果诸位网友还想知道更多的AEcc降雨效果和ae怎么做下雨动画相关的详细内容,记得订阅收藏本站。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