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41年4月,多瑙河支流塞乌河畔,欧洲的精锐部队身穿铁甲,准备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此时,这支军队却变得躁动起来。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噩梦般的蒙古骑兵。蒙古骑兵与欧洲精锐士兵将在这里展开怎样的战斗?这些看似装备不佳的东方军队能否与欧洲的精锐装甲团抗衡呢?本期我们就来说说蒙古西征的历史。
经过大约六年的战争,公元1241年初,中亚大部分地区被蒙古人征服,整个钦察草原成为蒙古军队的前沿基地。然而,与匈牙利的战争却没有停止过。这其实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由于消灭了匈牙利消除了占领东欧平原的侧翼威胁,拔都麾下的蒙古人利用西方尚未戒备的情况,将十二万蒙古大军分成了三路。它从三个方向入侵欧洲。
最先取得战略成功的是北军拜达尔。当时荷兰分裂,控制波兰东部的康拉德被三万蒙古大军击败,波兰国王无能,军队彻底溃败。韦斯特拉夫战役中,连首都都变成了火海。全荷兰唯一能够抵抗的人就是西里西亚公爵亨利二世。
此时,波兰战争让整个欧洲陷入恐慌,尤其是邻近的神圣罗马帝国联合其他国家,出动五万大军南下,将蒙古军队赶出国内。亨利二世知道自己不知所措,于是率领三万人的军队撤退到利格尼茨,希望能与援军联手抵挡蒙古人。蒙古军闻讯,迅速向里格尼茨挺进,意图封锁敌军两军集结路线。然而,当时的战场形势对于蒙古军来说却并不十分乐观。因为此时蒙古军连年征战已是疲惫不堪,敌方援军四万余人也已抵达。然而亨利二世心高气傲,急于在后续援军到来之前展开决战。
1241年4月9日,亨利二世率领7万大军出城,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利格尼茨战役即将发生。原来,亨利二世将他的军队分成了三个阵型。战斗一开始,亨利二世就下令第一编队先行进攻,以消耗蒙古军主力,择机发起进攻。白达尔立即组织蒙古军队,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斗开始没多久,蒙古军就撤退了,展现出了所向披靡的姿态。当敌第一编队脱离敌主力后,立即调转方向发起反击。双方的伏击部队同时蜂拥而至。第一个敌人编队是神圣罗马帝国步兵和波兰矿工的混合体。遭受严重破坏,无法对敌形成有效防御。
这时,敌第二中队赶来支援。不过,这支部队是由波兰全境溃败的部队组成,且以步兵为主,因此无法对抗速度优越的蒙古骑兵。危急时刻,亨利二世打破军事禁忌,率领第3营前去救援。这一波加油战术让亨利二世陷入了绝境。第三中队是由包括条顿骑士团在内的众多精锐骑兵组成的骑士团,被誉为欧洲最强的骑士团,但骑兵中队却因为前两个中队的惨败而解散。然后,由于无法抵抗逼近的蒙古重骑兵团,亨利二世最终也被从马上斩首。而当拜达尔顺利完成封锁荷军的使命时,中部的蒙古军主力却表现不佳。
1241年3月上旬,拔都率领的六万蒙古大军直指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面对逼近的蒙古大军,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联合德国、奥地利等国,集结了十万余人的精锐部队,共同抵御瘟疫。蒙古大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被高耸的城墙挡住了,但为何如此谨慎的匈牙利国王最终却失败了呢?
原来他们认为蒙古军队是异教徒,不是上帝创造的,绝不是“圣军”的对手。然而,在第一次进攻失败后,蒙古军按照速不台的建议,慢慢地随着蒙古军撤退。联军也因此更加鄙视蒙古军,要求出击。追踪他们。在泗河附近,联军指挥官以这条小河为屏障,派出1000名精锐士兵守卫河上唯一的一座石桥,防止蒙古军夜间偷袭。此时,蒙古军兵分两路拔都率领的一路攻击石桥,速不台率领的另一路攻击下游。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
蒙古统帅拔都急于求成,在等待速不台信号之前率先进攻石桥。但石桥狭窄,无法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优势。拔都最喜爱的将军巴哈图死在桥上。这时,巴图调集了七辆弩炮炸毁了石桥,然后派出暗杀小队拼命冲去,最终占领了石桥。为了掩盖这一点,拔都鲁莽行事,速不台率军成功渡河,两军即将对联军形成围攻局面。
此时,匈牙利科罗曼亲王亲自率领联军骑兵出击,那是一支身披铁甲的重骑兵团,而这些正是从欧洲战场上挺进的蒙古大军。部队只穿着简单的皮甲。在科罗曼看来,这将是一场没有紧张气氛的战争,一切都会在今晚得到解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群精英损失如此惨重?
面对科罗曼人的快速冲锋,蒙古骑兵表现出避开锋利的锋芒,依靠轻型装备的优势始终与敌人保持合理的距离。这直接导致了联军的长矛和骑士剑形同虚设,而蒙古军却能凭借手中的蒙古弓,将弓箭精准地射向铠甲的接缝处。当时的蒙古骑兵懂得一种叫做“帕提亚射箭”的战法,由于能够在撤退的同时准确命中目标,让冲锋的骑士们措手不及,整个重骑兵仿佛陷入了泥潭。同时,蒙古人最常用的战术就是用轻骑兵压制他们,用重骑兵清理他们的后方。手上是一把名为“古夺”的武器。强力打击很容易造成脊椎骨折,是对抗重甲的有力武器。在蒙古骑兵看似混乱的队形下,数万联军接连阵亡,损失惨重。
抓住逃跑的机会,科罗曼回到军营,立即组织重装步兵突围,脱围。然而,蒙古军并没有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利用精准的射箭技巧远距离杀敌,同时趁敌人混乱的时候到处放火,制造浓烟。阵线一形成,蒙古骑兵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他们发起攻击,联军溃散包围,造成严重伤亡。盟军损失了两名精锐突击队,不敢再战,包围圈逐渐缩小,此时,科罗曼一行人再次冲锋。然而,面对蒙古大军箭雨般的围攻,他们却遇到了困难。再次遭受重大损失,科罗曼也受了重伤。
几天后,盟军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匈牙利国王正式下令全军突围。为了防止对方陷入战斗,蒙古军在包围圈西侧挖了一个洞,看到了一些希望,开始拼命逃跑,随后蒙古军发起了夹击。追逐当天,他们回到了多瑙河。此时,联军已疲惫不堪,拔都下令全面进攻,歼灭所有敌人。著名的濑余川歼灭战就此结束。
在西征期间,蒙古骑兵消灭了匈牙利、日耳曼尼亚、波兰、萨克森和其他欧洲国家所有最激进的精英。不过蒙古军也损失惨重,于是拔都泰命令全军进行肥沃的行军。匈牙利平原。休息一下,准备对这个基地发动下一次攻击。在这个过程中,北军加入,南军不断征伐。形势对蒙古人非常有利。如果再发起进攻,战线很有可能被推回大西洋东岸。但意外发生了。1242年初,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军队。此时,窝阔台已经去世一年多了,贵由和拥有继承权的家族长子们也远去。在欧洲,情况非常微妙。巴图等人的西部探索不得不结束。
一、古代的铁甲有多重?
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骑兵被称为“铁甲骑兵”,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铠骑装备在大分裂时期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到隋唐时期逐渐消失。
汉代的重骑兵身穿铁甲,手持长矛、钢剑、强大的弓弩。这种重骑兵是从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开始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功能骑兵”,这些骑兵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骑兵。
汉代重骑兵的武器装备主要有钩柄长剑、马戟等,可用于马背上的砍杀,提高了骑兵的杀伤能力。
隋炀帝征讨高丽时,一次性调集骑兵十二万余人,规模为世界空前。
唐朝征讨高丽时,在白延城之战中,猛将吉毕希里以八百重骑兵攻击万余高丽军,高丽军用长矛还击。唐军追击十余里,斩杀千余人。
中国的马不如欧洲的马重,这是装甲骑兵装备无法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所有名将都规定重骑兵行军时必须下马步行,不准骑马。直到我们战斗。
汉代开始出现的铠甲主要有两种,如果看咸阳、陕西出土的铠甲武士雕像,可以看到两种铠甲,一种是使用长方形铠甲的铠甲。另一种是一件铠甲使用两片铠甲使用。胸前、背上系有带子,有的还带有徽章,是汉代的主要铠甲。另一种盔甲使用鱼鳞。
尺甲通常由600多块铁片组成,重量在10公斤以上,而鱼鳞甲则由2000至3000块铁片组成,重量在16公斤以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汉代铠甲是安徽阜阳出土的一套铠甲,由3008件铠甲组成,总重量超过20公斤。北岩冯素甫墓出土的背心重达40多公斤。
东汉以后,出现了数百种钢铁制造技术来制作铠甲。陈琳的《兵库颂》有“买东胡阙公,精钢百改良,寄信军奇旅,魏人做裁缝。文玉绒甲,烈旗炽盛”的描述。这种类型的铠甲。
我国的马匹保护历史源远流长,其最初的起源是在马车时代就开始用于保护马匹。在韩国,这是一种用比较优质的铁体开发出来的背心款式。
汉末至三国时期是朝鲜铠甲展的时期。韩国的主要铠甲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生产的袖甲、轻甲、链甲。铠甲、双甲等。由此,朝鲜的重骑兵在南北朝的混乱中进入了展时期。
明光铠是最重要的铠甲,胸前和背后都有两个巨大的金属盾牌,反射着光如镜子,闪闪发光,看起来就像是汉代的镜铭。当你看到阳光时,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明亮。”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明光甲”。明光甲通常有项圈,披在肩上,腰上有带子,有的甚至还有腿。这种裙子在北朝后期越来越流行,并逐渐取代两件式盔甲。
明光铠有两种,一种是胸背各有两个大圆护身,颈上有盆领,肩上有披肩,另一种造型略有变化。胸甲分为左右两部分,中央有竖束,左右有圆形护甲或覆盖肩部的弧形图案。它的背部有护臂,腰部有带子,腰带下有两条及膝裙,以保护大腿。该型装甲向——全板甲发展,这是欧洲重骑兵的最终形态。
由于重骑兵的发展,骑兵所持的钢剑已经无法完成刺穿敌人盔甲、杀伤敌人尸体的使命,所以骑兵所持的武器逐渐从锋利的武器演变而来。从钢剑到鞭子、狼牙棒、锤子,钝器依靠武器的重量直接杀死铠甲内敌人的身体。
骑兵铠甲的制作越来越精良,重量当然也稳步增加,穿着这么重的铠甲打仗并不容易。所以当时选兵需要‘胜利之铠’,马甲也是如此。
2、宋朝重骑兵
宋代随着铁甲的发展,明光甲的整体造型再次被淘汰,铠甲和山甲的整体造型再次成为主流,甲重往往超过25。由于太重,朝廷下令将铠甲的重量在20至25公斤。
宋朝的骑兵很少,所以大多数都穿着马甲。正因为如此,宋朝军队从上到下,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是全副武装的。铠甲的制造技术采用了冷锻技术,使得铠甲更加耐用、更加坚固。
为了与西夏、辽、金的重甲骑兵抗衡,宋军不仅生产了中国式钢甲和黑白吸水山式铁甲,还鼓励使用的重甲。重骑兵马甲也分为大全甲和小全甲。
整套服装马头上的头纱、脖子上的鸡、马躯干上的铠甲、胸前的护胸、马屁股都连为一体,密不透风,不逊色于西方的重甲。装甲骑兵。
小型全套服装包括防弹衣、尾巴、脖子、鸡脖子、脸、摔?六个部分。
结论是,小型实战装备比大型装备更适合实战。
马背上的重骑兵总共装备有45-50公斤的武器,每对使用一千八百二十五片甲叶。《宋史》卷197《军史11》中记载,南宋初期铁甲项圈的重量为45至50公斤,即约26至86至29公斤。至84公斤。可见,战马所携带的人体铠甲和挽具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的可达130公斤。重甲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得长时间战斗变得困难。只有高大、强壮、稳定的马才能作为铠甲骑具的坐骑。
二、古代重骑兵连人带马多重?
以骑兵为例,人们通常穿着重达10至20公斤的铠甲,体重超过10公斤的人就可以称为重骑兵。乍一看,重骑兵比轻骑兵穿起来要容易得多,穿皮甲的骑兵必须穿5公斤左右,而穿铠甲的大多是用铁甲来加强防御。装甲重量轻至20公斤,重至40公斤。对于天平来说,就更难说了。
三、元代铁浮屠有多重?
元代铁塔据说重达70多公斤,战斗力极大。
铁塔在佛教语言中也有铁塔的意思。据记载,重骑兵,即人和马都穿着重甲,是重甲的一种。攻打敌营的骑兵,与瓜岛、万安琼壁、金木宿一起,南北征战,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然而,他们却被月氏军击败。
想了解更多关于重骑兵大概多重和重骑兵大概多重啊的详细内容,敬请关注并收藏本站。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