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标题青海市格尔木长江源村长江源村人民两套房子与幸福梦想——扶贫调查
专项研究团队
青海省海南蒙古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村位于三江源区,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流经这里的沱沱河是长江的源头之一。2004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为了保护三江温岗河日益脆弱的生态,唐古拉山省6个村的128名牧民告别草原,翻越昆仑山来到格尔木。几公里外,在城市的边缘,建起了一座新村,名叫长江源村。新房子的名字与家乡的根源息息相关。从此,村民们有了两套房子。一个是在塔塔河畔,一个是在格尔木,一个是在有水有草的地方养牛羊的房子,还有一个是在郊区的房子。他们安居乐业的城市,一处是故乡,充满乡愁,一处是现在的家,充满希望。
巨目长江源村现在的面貌。拍摄于2020年5月。图新华社编辑吴刚
从沱沱河到巨目
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冰山群。这里曾经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鼠害蔓延,这里的生态迅速恶化。不仅牧场土地稀缺、稀缺,而且牧场养活牲畜的能力也大不如前。过去变得越来越难以看见,土地正在变成沙漠。灾害频发,直接影响长江水资源保护。
2000年,青海省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按照三江院生态保护和建设要求,唐古拉山村部分居民被划为牧平衡户,继续留在当地;部分居民被划为非牧户,实行生态生活。我自愿搬家的。
即将告别故土的牧羊人心情复杂。同时,他们地处高寒地区,常年居住在简易帐篷中,吃饭、睡觉都在户外,穿着羊皮袄。出去骑马、牛、上山买生活用品要花一周的时间,一半以上的孩子提前放学,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一想到要在400多公里之外的陌生环境定居,就会让很多人感到沮丧。临行前,不少牧羊人嚎啕大哭,从脱脱河里捡起冰块放进嘴里,以示不忘故乡的决心。
新家长江源村位于巨物市南郊。为迎接藏族同胞来到牧区,当地党委、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村,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走进长江源村,村子整洁有序,街巷笔直。藏式庭院错落其间,家家户户还拥有自己的农贸市场和文化通道。村史馆、疗养院、民族学校、幼儿园。国家对进城牧民实行草原补偿补贴政策,对16岁以下、55岁以上的个人每年提供5600元贫困补贴,每户每年提供3000元燃料补贴。到达新家后不久,牧羊人感叹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这样的生活!”
不仅牧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沱沱河流域的生态也得到了改善。通过调控畜牧用草、部分地区禁牧、严格控制牲畜数量,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长江流域水质总体改善。连续12年,我们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00只动物的速度。藏羚羊、藏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再次成群出现。
巨目长江源村畜牧合作社的羊。拍摄于2020年5月。图新华社编辑吴刚
2016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来到长江水乡考察调研,看望藏族同胞,了解村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幸福。看到村民吃穿住行条件比较好,收入稳定,养老医疗有保障,总书记非常高兴,他对村民们说“以后你们的幸福日子还会继续。”
目前,长江源村已由原来的128户407人发展到245户568人。村级组织健全,全村有党员43人。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比迁移时的2004年增长10多倍,比2015年增长14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得益于党的为民政策,长江水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牧羊人成为“城市居民”
从雪山山麓到城市郊区,最大的变化是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明素养的提高。
我有能力适应新的生活。近年来,格尔木市相关部门根据牧民的实际需要和意愿,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培训。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藏族人民在牧区继承和建立的传统工艺,如雕刻加工玛尼石、编织藏毯、制作民族工艺品等。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一些适合牧民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的简单技能,如汽车驾驶、摩托车修理、石材施工等。畜牧业上下游,如牛羊育肥、饲养等。饲料加工、人畜共患病防治等。第四类是满足移民户精神文化需求的民族歌舞培训。刚从山上下来时,很多牧羊人连铲子都不会用,但现在人人都有技能,阳江源村已成为向周边地区输出劳动力的重要来源,现有外出务工人员100多人。34岁的藏族妇女桑木吉经营着冈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员工人数已从8人增加到17人,业务范围从编织普布毯到制作藏靴和唐卡。2018年,央视也曾介绍过。“直播长江”节目。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汽车,全村有专用运输车辆24辆。
位于黔木场村的江八田国家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正在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品。拍摄于2020年5月。图新华社编辑吴刚
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以前,山里的牧羊人每隔几个月洗一次衣服,但每年都不能洗澡一次,经常使用露天厕所,垃圾随处可见。尽管镇上提出了搬新家时的建议和要求,但许多人仍然难以改变这些旧习惯。在乡村,我们鼓励孩子们把学校教育中学到的卫生习惯带回家,鼓励父母、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一起做出改变。村里还开展卫生房、美丽庭院评价等活动,鼓励村民风俗习惯的改变。这些天,大家穿着整齐,家家户户的窗户都干净,每月19日全村集中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每周六都有一家人出去捡垃圾。附近的森林。
注意饮食、营养和健康。村民们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几乎每天都吃牛肉、羊肉、占婆。不仅品种单一、营养不均衡,而且生食比例高,动物长期患有高脂血症和肥胖症。肝脏和痛风。到达格尔木后,村里首先组织村民学习使用煤气灶,然后进行各种烹饪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接受现代饮食观念。如今,冰箱里的瓜果蔬菜多了,米粉、炒菜上了餐桌,牛羊肉成了“配角”,占婆、肉干成了待客的小吃。和城里人一样,每年一次的体检已经成为很多村民生活的“标配”。
热情、愉快地与人交流。广袤、人烟稀少的草原上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牧羊人淳朴、诚实,但不善言谈,缺乏应对社会的能力。有些人偶尔进城购物或办事,但另一些人则不敢冒险离车站太远,生怕在城里迷路。下山后,我通过郊区生活和通勤有了更多与他人互动的机会,通过有线电视、手机、网络获得了丰富的实时信息,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到电影院和文化广播电台。朗玛堂给了他们更加丰富多的文化生活。渐渐地,大家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知识渊博、善于人际交往。如今,村里的一些中年甚至老人都能说比较流利的汉语。
现在你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了。雪山麓漫长、艰苦的游牧生活和依赖天气的生产方式,让牧羊人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软弱和无助。这是他们记忆中最严重的一场雪。全村70%以上的牲畜死亡。“幸存下来的牛羊没有东西吃,所以它们互相啃食对方的皮毛。”他们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念佛、念经、听天由命。如今,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面对困难,村民不再被动接受命运,而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心中有无限的向往
2017年,阳江源村正式脱贫。在村民眼里,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开始。长江村藏族同胞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用勤劳和智慧,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阳江院村的未来。村民们不会忘记,在20世纪50年代,山上只有一所骑术学校。后来建了中心小学,却在一块窄木板上涂上羊脂,做成了“黑板”。在远离牧民的地方,学龄儿童每隔几个月才回家一次。目前,村内建有“阳江水原国民学校”,建有教学楼、综合楼、馆、学生公寓、食堂、澡堂等。学校不仅提供双语教育,还利用“智慧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的巨大变革预示着孩子们的光明未来。
巨武长江源民族学校的师生们正在练习舞蹈。拍摄于2020年5月。图新华社编辑吴刚
政府帮助人们脱贫,致富是在自己手里。下山后,村民脑布才仁参加了当地组织组织的驾驶培训,考取了卡车驾驶证,在运输行业工作了10年。2014年,唐古拉牦牛、藏羊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凭借对市场前景的敏锐洞察,每年回山采购牛羊肉,并投资40万多元对门前进行改造房子。村庄变成了冰柜。如今,脑部才人组建了运输车队,成立了贸易公司,开展了运输、仓储、配送一站式业务,为村里不少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在脑部才人、三木吉等创业能手的带领下,村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设了多家菜店、朗玛堂、服装店等。大家都在努力创业,消除“等待和依赖”。越来越多的村民承担起新的角色。一幅美好未来的美好画卷正在长江源村徐徐展开。
下山饮水记源的长江水原村的人们,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幸福从哪里来。每当需要上山护草时,村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表达对祖国的依恋,对长江水源的热爱和珍惜。村民们通常开着挂有国旗的汽车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源泉的无尽感激。
梦见我家冰箱里有很多鱼和梦见冰箱里好多冻鱼什么征兆的话题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本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请持续关注并收藏本站吧。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