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消息」孟子的《性善论》和《大学》的《明命德》有什么关系?

第六集三纲明德孟子之论


修身养性,事业有成,家、国、天下都在其中。大家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学”的智慧吗?


上一集中,我们提到了王阳明受孟子思想启发对明德的解释。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孟子的名德论。


在谈到儒家正统时,我们提到了辛孟学派,它被大多数后来的儒家学者认为是儒家的正统版本。我们还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家谱。孟子师从慈济弟子,慈济师从郑子,曾子师从孔子。这样,孟子就是曾子的第三个弟子,孔子的第四个弟子。从知识的传承来看,孟子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孔子、曾子的影响。为此,孟子本人也经常公开表示自己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并相信自己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


孟子


既然如此,我们就来说说孟子是如何解释明明德的。


孟子对儒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人性善恶的题自古以来就没有最终解决,至今仍有争论。即使在儒家内部,在人性善恶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有的人认为人性本善,有的人认为人性本恶,有的人认为人性既善又恶,还有人认为人性无善无恶。我认为,还有人认为人性可以是善的。或者说,有的人认为某事是恶的,有的人则认为有的人是善的,有的人是恶的。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则明确主张性恶。孔子没有参与讨论人性善恶,只是说性相近而习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后天的习惯不同,因而疏远。我个人认为,后来儒家的分裂是因为孔子对于人性善恶没有采取明确的立场。至少这是原因之一。


顺子


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儒家浪漫主义学派,该学派的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我们把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称为儒家现实主义学派,该学派的哲学出发点是人性之恶。由于人性出发点不同,这两个群体改变人和社会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改变人的方法就是扩展和继承人的本性之善,这就是德。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类似。荀子学派主张人性本恶,所以改造人的方法主要依靠礼法和法制,这类似于建立社会法制、建立企业制度。


至于谁对谁错、谁正统、谁非正统,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荀子培养了两位法学学生,韩非和李斯,韩非是理论法学派的老师,李斯是实践法学派的老师。他们一个在理论层面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一个在实践层面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但秦朝很快就经历了盛衰,第二代就灭亡了。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讲人性的善恶,是因为明德这个词就是指人性的善。或另一个名词。我们不应该提倡理解这种美德。因为这种德性本身就是邪恶的,越是怂恿,就越是恶劣。甚至荀子学派也利用礼制和法律制度来抑制人性中邪恶的破坏力。善良的事物通过后天的实践慢慢植入人们的大脑,成为人们行动的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德观念是辛明派所倡导的观念。因为明德是性善,孟子主张性善。孟子提出“心四端”来说明人性本善,原文说人人有慈悲心,人人有羞心,人人都有逆天心。每个人都有对与错的感觉。后两心容易理解,但前两心是慈悲心和耻辱心。为了解释这种慈悲心,孟子举了下面的例子。


当他看到一个陌生的孩子掉进井里时,他会毫不犹豫地立即想办法去救他,这些救他的想法和行动并不是务实的,而是完全基于人类的同理心。你永远不会去想孩子的父母有没有,是市长还是省长,救了孩子会不会有悬赏或悬赏,是否会有优秀公民的章,所有这些功利性的干扰。即使此时此刻,我还活着。此时你内心升起的是纯粹的慈悲,你的第一意识会告诉你这是一场悲剧。这颗救孩子的心,就是明德。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怜悯、羞耻、厌恶、屈从、是非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所有人的本性,是人性,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人。孟子指出慈悲心是仁之本,羞耻心是义本,舍弃心是礼本,辨是非心是智本。对,就是那样。


换句话说,按照孟子的说法,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等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隐藏在我们的身体里。有‘心’,就能成为圣人、君子。这种思想对王阳明影响很大,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指人性中固有的善,只要延续这种善,就可以成为圣人。


我说了这么多,但是你知道吗,孟子虽然从来没有提到过明德这个词,但他的人性本善、心的四个角其实就是明德的具体内涵?朱熹、王阳明明德的认识,实际上是受到孟子的启发。他们都认为,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纯洁的本性,是上帝赋予的、人固有的。


接下来,我们稍微题外话一下,谈谈孟子仁慈的社会意义。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企业还是家庭,都需要弘扬人性的善良。因为这大大降低了换人、管业、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本。心理学上有一种预期效应,也就是说,粗略地说,如果你不断地暗示一个人,他或她很聪明,那么这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你不断地攻击一个人,他或她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会变得越来越不如你。如果你认为对方善良,他或她实际上会变得更加为别人着想。如果你一再强调对方是坏人,那个人真的会越来越自暴自弃。这种心理暗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整个社会传播人类的善良。因为个人、组织、社会都能发挥强大的正能量。你见过一个家庭的家风、教育、道德都是建立在人性邪恶的基础上的吗?你见过根植于人性之恶的企业文化体系吗?如果再想一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一个不是以人性善为出发点的呢?


其实我们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题了,古代蒙古文教科书《三经》第一章就这样说道。这说明我们古人在孩子刚入学时,在他们还很小,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时候,不断地向孩子暗示和强化,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对社会有帮助。人们。


当然,用人性的善意来改变人、改变社会,见效比较慢,需要日积月累,不能停止,否则结果就会付诸东流。传承家族文化、建立企业文化、推动社会潮流,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换句话说,懂得什么是明德的人,不一定懂得如何理解明德,不读几遍《大学》,就无法将《大学》的精髓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知道并不一定意味着你能做到,这就导致了很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生意。


以人性之恶为出发点,用制度规范改变人和组织,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不利于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长期需要高压管控手段。很快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噬,其破坏力将十分惊人。您所要做的就是看一下。历史上几乎每一个仅靠法家思想统治的王朝都可以很快强大,但也很快就会灭亡。上面提到的秦朝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古代历时200多年的历朝历代基本上都遵循儒家与法治相结合、儒家与法治、王与霸的结合。法家的作用是让人不敢为恶,儒家的作用是让人不敢为恶。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国家和社会才能保持长治久安。企业组织也是如此,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缺一不可,必须齐头并进,才能保持长久的基础。


以上所说无非是说,要想获得明德,继承和发扬人的善性,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德,践行德,弘扬德。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多人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考虑到国家社会和企业组织的实际需要,国家社会不能等到人人都先懂了道德才建设和谐社会,企业组织也不能等到所有成员都先懂了道德。道德。大家积极热情地工作,寻求进步的题。既然总有少数坏苹果,我们就必须用制度、法规、法律来控制它们,不破坏社会文明、公平正义,不损害企业的声誉、利润和发展。


以上是孟子关于明明德思想的详细叙述。内容比较广泛,大家需要仔细听两三遍才能真正听懂。本期学习和讨论的话题包括你对人性善恶有何看法?为什么?下一集我会向大家解释。怎么理解美德呢?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感谢所有聆听的人。下一期见。您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有关讨论题的互动留言。在这里发现更好的自己。


1、《大学》原为《礼记》一章,作者不详,但宋代表演学者星州、朱人十分重视,称其为曾子的杰作。它是为了与《中庸》、《论语》、《孟子》相比较而专门选定的,称为四书(五书),后来简称为五书(五书)。这些经典被认为是儒家最基本的经典。


2、《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生命修养领域的道德哲学专着,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三十一章。孝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笔名子施,孔子嫡孙孔丽之子,生于秦汉三十年左右。周景在位二十四年卒。82岁的房王。


3、《孟子》是《四书》之一,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此书为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张、周孝孙所著,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有《诗》、《书》序,述义。中尼.《孟子》。


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什么?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


2-《论语》和《孟子》是独立的书籍。《论语》是孔子弟子根据孔子语录写成的,包含了孔子各方面的思想言论,思想性很强。论语治天下。《孟子》是孟子写的一本书。重点阐释了孟子治国理政的高思想艺术水平。孔子就像一位忠实教导的长者,而孟子则更像一位享受恩怨的骑士。


3.《大学》、《中密》取自其他书籍,成为吴书之一。


二、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四书是指的四本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又称四书,是论语、孟子、大桑、中东之书的总称,是历代儒家学者和游人研读的核心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录《中庸》、《大学》两篇句子,加以注释,整理成《中庸》。《论语》、《孟子》被捆绑在《系续》中。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孟子、圣子、朱熹及其后弟子。编译间隔为1800年。宋元以后,《大大学》、《中庸》成为学校的正式教科书,科举考试需要阅读,这对古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